作為一�80后,從少年時代起我的腦海中總會時不時浮現出兩個名字,每每想起總讓我能真切感知軍人的英勇無畏和家國情懷,他們一個是高建成,一個是李向群,沒錯,就�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中的抗洪英雄�
身處北方農村,印象中鄉村小路上總是土蒙蒙的,都說夏季多雨,但更多的是厚厚的黃土,雨水在我的記憶中實在沒什么分量。因此當年《新聞聯播》中,長江、松花江等流域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水肆虐淹沒農田房屋,人民子弟兵身穿橘色救生衣扛沙袋堵管涌,組成“人墻”與洪魔抗爭的畫面讓我永生難忘。特別是年輕的李向群拔掉針頭重返戰位,不顧身體虛弱數次扛起沙包爬上大堤最終因心力衰竭不幸犧牲的事跡讓少年時期的我尤為震撼。那年夏天,電視畫面中無休無止的大暴雨、奔騰不息的洪浪、沖毀的農田莊稼、垮塌的房屋公路、被轉移安置的受災民眾,都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更讓我不能忘卻的,是人民子弟兵與洪魔抗爭、護衛百姓安全的身影�
那場特大洪災給很多像我一樣的北方孩子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也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選擇。后來,我有兩個男同學先后去當兵了,分別成為消防員和飛行員。多年后同學聚會,談到滅火救援,說到起升降落,他們都很少提及個人所受的傷和訓練所吃的苦,說到為何要走入軍營,兩人竟不約而同提起98年抗洪,也談到每次路過二炮軍營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向往。那時候媒體傳播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當現實中看得見的軍人形象和電視中人民子弟兵抗擊洪水時的英勇無畏相互貼合,那種無與倫比的沖擊在兩位少年的心里埋下了種子,然后慢慢發芽、成長,直到自己也圓夢軍旅�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那一年我正讀大四即將畢業�5月份還在校園。我有兩位室友家在四川,大家每天都通過收音機密切關注著震后的消息。當15名空降兵臨危受命,從�5000米高空縱身一躍打開空中救援通道的消息從電臺中傳來,我的內心瞬間被擊中,淚水迅速模糊了雙眼。是怎樣的信念和決心,給予他�“盲跳”的勇�?事后才知道,15名空降兵早已在出發前寫下遺書,視死如歸的決心伴隨著他們與死神展開較量。再后來,從學校門口的報紙攤和網上陸續看到解放軍們在災區救援的照片,在深深同情災區群眾的同時,我又一次被那些穿迷彩服的無所畏懼和浩然正氣所折服。我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愛心捐款活動,希望那份微薄的暖意能幫助到災區人民。我知道,相較于那些在殘垣斷瓦中搜尋,在傾盆大雨中穿行,風餐露宿、不怕犧牲的逆行身影,我們能做得很少,他們才是抗震救災斗爭取得全面勝利的最堅實的力量�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家安排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九三閱兵是對中國軍人的一次有力檢閱。我又想起那些令人感佩難忘的英雄軍人,除了高建成、李向群,還有很多我不知道名字的英雄。我相信,在共和國走向強大的每一個瞬間,都有他們的見證,他們無聲無息,卻永垂不朽�
��
|
陜公網安� 610581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