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第一次翻開《平凡的世界》,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盡管對書中的內容格外熟悉,但還是想要像欣賞一幅國畫那樣,再次用心去感知黃土高原上一群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的掙扎與成長。那些帶著煤渣味的汗水、裹著黃土的腳印、浸著淚水的笑容,最終都凝結成兩個字:生活�
孫少安的磚窯里燒著整個村莊的希望。這個黃土地里長出來的漢子,肩膀上扛著的從來不是自己的命運。當他用賣糞的錢買下山羊,當他頂著全村人的質疑開起磚窯,當他在破產后咬著牙重新站起來,我看見的是中國農民最樸素的韌性。他與田潤葉的愛情像初春的薄冰,在現實的重壓下碎裂,卻在與賀秀蓮的婚姻里長出新的根系。秀蓮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咱的光景會好的�”這句話里藏著的,是千萬勞動者對生活最虔誠的信仰。少安的磚窯最終變成了磚廠,煙囪里升起的濃煙,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一個普通人在時代變革中用雙手改寫命運的勛章�
而在孫少平的世界里,永遠有一盞不滅的精神之燈。在雙水村的土窯里,他借著煤油燈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黃原城的工地上,他揣著《白輪船》在水泥地上寫下日記;在大亞灣的礦井里,他用礦燈照著書頁,讓保爾的故事與煤塊碰撞出火花。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青年,始終做著精神世界里的貴族。他拒絕哥哥為他安排的安穩生活,寧愿在工地上扛石頭,在礦井里挖煤,只為守住心里那�“更廣闊的世界”。他與田曉霞的愛情,像黃土高原上的曇花,短暫卻璀璨。當曉霞在洪水中犧牲時,少平把臉埋在煤礦的黑水里,淚水與煤渣混在一�——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現實面前的哽咽,卻絕非屈服。后來他重回礦井,礦燈在黑暗中劃出的光軌,恰似他對精神世界的執著堅守�
合上書頁望向窗外,遠處河水悠悠,默默流轉著時光。路遙筆下的世界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傳奇,只有春耕秋收的循環、柴米油鹽的瑣碎,以及生老病死的尋常。可正是在這些平凡的褶皺里,蘊藏著最動人的力量:秀蓮用腌菜壇子積攢零錢時的精打細算,蘭香在圖書館里啃面包時的專注眼神,村支書田福堂抽著旱煙謀劃引水開渠時的眉頭緊�……這些帶著煙火氣的細節,刻畫出一個民族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生存圖�——他們或許渺小如塵埃,卻在時代的土壤里,用汗水澆灌出希望的花�
相隔十多年后,我忽然明白了路遙為何要耗費心力書寫這樣一個故事。他不是在塑造英雄,而是在記錄千萬個平凡的你我。那些在生活里掙扎、堅守、熱愛的人們,從來都不是時代洪流中渺小的注腳。他們的歡笑、淚水,跌倒、站起,共同構成了這個世界最堅實的骨架。就像路遙在書中寫道�“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斗�”這場戰斗或許沒有硝煙,卻足以讓每一個參與者,在回望生命時,驕傲地說:我認真活過�
��
|
陜公網安� 610581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