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大抵是一年里最懂得人心的。它不似春月那般朦朧羞怯,也不似冬月那般清冷淡漠,只在桂香漫溢的秋夜里,把銀輝鋪得滿世界都是,像極了母親展開的舊棉被,帶著暖融融的牽掛與念想。這輪月亮,從古照到今,照過游子的行囊,照過歸人的窗欞,也照過我記憶里兩個截然不同的中秋時光�
小時候的中秋,是藏在日歷牌后的滿心期盼。早在月初,就會踮著腳扒著灶臺問母親�“啥時候做月餅呀?” 那時的月餅沒有花哨的包裝,是供銷社里油紙裹著的老式五仁,掰開時能看見飽滿的花生仁與青絲玫瑰,咬一口滿是酥皮碎屑,甜得能讓嘴角翹上一整天。待到中秋傍晚,父親會搬出自家焊的鐵架,在院子里支起小桌,母親端上剛出鍋的燉雞、切好的蘋果,連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大白兔奶糖,也會擺上滿滿一碟。我和弟弟捧著月餅繞著桌子跑,月光把我們的影子拉得老長,父親會指著月亮說:“看,那是嫦娥的廣寒宮,桂樹底下還蹲著玉兔呀�” 我們便睜大眼睛盯著月亮,仿佛下一秒就能看見玉兔蹦跳的身影。夜深了,鄰里間的笑聲隔著院墻飄過來,誰家的孩子在唱童謠,誰家的大人在聊收成,月光把所有的聲響都揉得溫柔,連晚風都帶著甜絲絲的月餅香。那時的中秋,是具體的、熱鬧的,是舌尖上的甜,是耳邊的笑,是一家人圍坐時,連空氣都透著圓滿的味道�
如今的中秋,卻多了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悵然。超市里的月餅擺得琳瑯滿目,流心奶黃、抹茶冰皮,包裝精致得像藝術品,可嘗過幾種,卻總覺得少了些當年的滋味。不再有院子里的小桌,取而代之的是陽臺的玻璃欄,月光透過玻璃灑進來,少了幾分親近,多了幾分疏離。父母的頭發添了些白霜,說話時也會偶爾停頓,我忙著在手機上回復祝福信息,手指劃過屏幕,卻不及當年聽父親講嫦娥故事時那般專注。有時會突然想起小時候,弟弟搶我月餅時的哭鬧,母親假裝生氣的嗔怪,父親在一旁哈哈大笑的模樣,那些畫面在月光里愈發清晰,卻也愈發遙遠。如今的中秋,依舊是團圓的日子,可團圓里,卻摻了些時光的重量 —— 我們長大了,父母變老了,曾經圍坐的小院變成了高樓,曾經簡單的快樂,也多了些復雜的滋味�
其實,中秋的寓意從未改變,它始終是關于團圓、關于思念、關于對美好的期盼。只是不同的年紀,會讀出不同的味道。小時候讀它,是甜在舌尖的月餅香,是鬧在耳邊的歡聲笑�;如今讀它,是藏在心底的牽掛,是落在肩上的責任,是看見父母白發時,那份想要握緊時光的溫柔。月光依舊是那輪月光,從童年照到現在,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也承載了我們的回憶。或許,這就是中秋的意義 —— 它讓我們在時光的流轉里,既能回望過去的溫暖,也能珍惜當下的團圓,更能心懷對未來的期盼�
��
|
陜公網安� 61058102000140�